美國衛福部代表團參訪肯定廣慈長照急性後期照護銜接,與導入北護大智慧復健實踐〜媒體報導

撰稿:專業實務能力鑑定中心、秘書室

(資料來源:Pchome 新聞)

    來自美國多州的衛生福利部代表團日前參訪位於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運的「廣慈住宿式長照機構」,實地了解我國長照與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與實務運作。代表團成員包括來自科羅拉多州、康乃狄克州、肯塔基州、紐澤西州、北卡羅萊納州等地的衛生福利官員,並有兩位來自杜克大學的教授——Pikuei Tu與Cheryl Lin隨團參與。此行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林陳立、忠孝院區院長何清幼與廣慈長照復健醫療中心執行長吳岳霖陪同導覽。

    代表團此行除參訪照護設施與復健空間外,並與院方團隊就長照制度、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 PAC)銜接機制及跨領域合作進行深度座談與經驗交流。外賓一致讚揚臺北市在整合醫療與長照、打造無縫接軌的照護模式上展現的創新與實效,認為此模式對美國各州面對高齡社會挑戰具有重要借鏡意義。

    全民健康保險自民國103年推動PAC制度,涵蓋脆弱性骨折、創傷性神經損傷、腦中風及衰弱高齡等病症。然而,部分完成急性期治療的病人仍需長期復健,卻受限於居家空間與照顧人力,復健成效常受影響。

    廣慈住宿式長照機構自112年底啟用,專注承接這些仍具復健潛力但需持續照護的個案,建構起醫療與長照整合的中介平台。住民除獲復健師到機構內提供專業指導外,更可直接銜接同棟大樓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信義門診部的醫療資源,達成「醫養合一」的整合模式,提升復健品質與生活自理能力。

 

(資料來源:Pchome 新聞)

 

(資料來源:Pchome 新聞)

    更重要的是,機構導入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吳淑芳校長所主持的教育部計畫,其中由謝雨珊主任領軍的產學合作計畫引進新型智慧復健科技如「啟而走」機器人與「鏡像手」系統,不僅提升復健效率,也培育智慧照護人才。截至目前,廣慈住宿式長照機構已服務超過114名住民,其中出院者超過七成五成功返家,實現回歸社區生活的目標。

    北護大111年獲教育部補助「建置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建構全國首座延緩老化暨急性後期降低失能之智慧賦能人才培育基地,導入智能風險評估與檢測設備、上下肢外骨骼、賦能運動訓練系統等智慧科技輔具及設備,分別建置不同賦能訓練區域,搭配「創新科技賦能人才培育教室」及「智慧個案管理資料分析實作教室」,不僅讓學生練技術,更學會如何應用科技改善長者生活品質,實作空間宛如照護現場的縮影,是實務與創新完美結合的場域。

 

北護大吳淑芳校長率隊與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原慈濟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及康寧大學交流合影。(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記者 唐煒哲)

    由北護大引領智慧賦能人才培育方向,攜手臺北市立大學、康寧大學、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及慈濟大學等六所夥伴學校,藉由人才培育課程開設及基地空間及設備共享,均衡城鄉技職教育實作教學發展。該基地不只是學術場域,更是因應高齡社會挑戰的實證平台,透過北護大的「專業實務能力鑑定中心」,強化與醫療機構、長期照護產業的合作,讓學生從校園就能接軌真實照護場景,提前備戰未來就業市場。

    北護大吳淑芳校長表示:「面對人口老化浪潮,技職教育不能只是培養基礎技能,更要勇於導入科技、對接產業、培育創新。未來北護大將持續以『人才培育』為核心,整合臨床實務、智慧科技與跨域資源,推動照護教育再升級,成為超高齡社會中的關鍵推手,讓超智慧守護超高齡。」

    北護大透過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的設立與拓展,不僅為我國高齡照護、急性後期失能預防等重大社會議題提供實證場域與解決方案,更落實技職教育與產業需求的深度接軌。

北護大吳淑芳校長帶領教育部技術及職業司楊玉惠司長體驗移動障礙賦能訓練設施。(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唐煒哲)

北護大吳淑芳校長介紹穿戴式上肢外骨骼,令教育部技術及職業司楊玉惠司長及陳菁徽立法委員為之驚艷。(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唐煒哲)

 

 

相關報導:

經濟日報

PChome 新聞